的事物。特别是在建筑构件中,产品化率相对最高的窗户,集中了最为丰富的“行为”。
窗的作用本来是为了打通内外关系,即在围合(Inclosure)的墙上开一个口子--打破围合(Diselosure)。倘若在社会生产的逻辑下、将窗仅仅视为零部件,窗的意义就再次被局限在狭隘的定义之中。
与此相反,从“行为”的角度定义窗户太阳成集团tyc,意味着将目光转向照进室内的阳光、吹入的风、温暖的窗边和倚靠窗边的人,还有街上的行人和庭院的绿色等与窗相邻的事物,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关系中找到窗的位置。
窗户不是一个简单的二维平面。墙、窗框的厚度,使得窗户已经是一个三维的小空间了。一旦意识到窗户所具备的三维空间,那么想象一下这个空间稍微变大,大到能够容下一人,被光线充满的状态,这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人们通常会在兼顾窗的开闭等实用性的同时,组合很多小块的玻璃,来获得更大面积的开窗。这种大面积的开窗,如果用在进深浅、开间大的房间,或是用在悬挑而出的阳台之类的地方,就能创造出“阳光的房间”了。
19世纪以来,铸铁窗框、平板玻璃等工业技术相继出现,激发了“让窗户变成房子”的想象,并在伦敦的水晶宫,米兰、巴黎的拱廊街等地方,看到这种想象成为了现实。“厚重与黑暗”塑造了石构建筑的谱系(Genealogy),而相对地,汇聚光照、无重力的“轻盈”开创了新的建筑空间。
包豪斯的教学楼在大片窗板面上设有两层带状可活动开启的钢框玻璃窗,如窗帘般轻巧地覆盖在建筑物的立面。可利用滑轮连动操作,让这个两段开启的中轴旋转窗转动。
包豪斯校舍中脱开结构存在的玻璃幕墙,包括建筑、室内和家具的一体化设计等等,都是我们今天的建筑师太习以为常的手法,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如基因一般根植于我们大脑的设计方法。
人们通常更愿意在舒适而围合感强的地方睡觉,如果在此基础上,还有充足的进深和开窗,加上柔软的靠垫,就足够引诱人们在此躺下休息了。
身处这样的窗户,身体与外部空间自然地连为一体,倘若窗户向外突出,便会让身体的多半伸出建筑之外。 如果在这样的床边睡觉,一定会有一种奇妙的兴奋感。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设计的流水别墅,住宅的建造突出跨越在小溪之上,在最接近小的中心客厅设有长条横窗,且在所有的窗旁都设有固定式长桥。
此外,客厅的顶也向室外扩张延体如此可以消弭室内外的界限。 因此,躺在这样内外空间相连的环境之中,可让人们感到愉悦、充满乐趣。
为了石材连续的视觉感受不被玻璃窗框打断,赖特在构造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在玻璃和石材交接的地方并没有使用金属窗框,而是将玻璃和窗的横档固定在预先设计好的石材的凹槽里。
因此,大面积的开窗和转角窗带来了室内外视线的贯通,石材墙面的肌理与连续性极大地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
在建筑物的高处,可以眺望远方街道或风景的窗户,我们称之为“观景之窗”。仅仅用来瞭望监视的军事高塔,已经随着战乱时代的远去而逐渐消失; 如今的窗户变成观看道路行人,或是车辆、动物的事物。像这样即便身处室内,也能“参与”街道活动的状态,有很多深刻的意味。
当人们在凸出于墙面的位置时,能够同时处于内外之间的壁龛(Niche)空间之中。换句话说,这个空间既是观看室外的,同时又是被街道行人所观看的。
由于“观景之窗”经常位于建筑物立面的高处,像是建筑物的眼睛,所以即使窗内没有人,也像是在代替建筑物观看街道。而这种窗户,正是以这种方式参与和塑造着公共空间的意义。
柯布西耶设计的湖畔之家就着重考虑了横轴“观景之窗”。其中,11米长的巨幅横窗算得上是这种横轴风景窗的极致之作。
柯布把直径8公分的钢管,内灌钢筋水泥固定在过梁上。 控制窗子开合的转动装置都在建筑外部,这样,冷风就不会像传统门窗那样,顺着开合处渗到房间里。
虽然柯布在与法式长窗的斗争中列举了水平长窗的一系列好处,陈述了一种普适性,但窗户本就是一种很难脱离文脉的建筑元素。如果仔细观察湖畔之家的这扇水平长窗,人们会发现柯布极其细致的考虑:
首先,建筑朝南方向有非常强的光照(一次直射,一次湖面反射)。 高度低的窗能很好地避免炫光,一部分摄入室内的光会打在柯布精心设计的有颜色的墙壁上。
其次,莱芒湖是东西向延伸的,沃韦一处的湖景宽广而几乎没有进深,特别适合用水平长窗所产生的长镜头效果来欣赏。这不同于苏黎世、卢加诺和日内瓦等各地的湖景。
卢加诺充满高差的地形特别适合用露台来欣赏山水格局,而苏黎世和日内瓦则是典型的城市湖景,光线也不强烈,法式长窗最适合不过。
除此之外,湖畔之家增建部分的卧室在窗旁也设有高度为500mm的平台,并在平台上安置着固定的桌椅, 坐在这里正好可以眺望远处的菜芒湖。
与顶棚相接的水平窗所射入的阳光 则会徐徐地在顶棚上反射映照而深入房间深处。
一扇大窗户,通常给人一种非常开放的感觉。同时还有一种特征,便是可以将窗边发生的人的“行为”,从城市公共空间的角度进行定义。
如果用玻璃覆盖这扇大窗户,通常会因为窗户太笨重而不便于用手开关,也就难以细腻、逐一地应对人和风、光、水等自然因素的“行为”。这种时候,如果在一扇大窗户里面嵌套各种功能不一的小窗户,便可以在不丧失整体性的情况下,适应局部的多样需求。我们希望称呼这种窗户为“窗中之窗”。
路易斯·康所设计的埃克塞特图书馆,为了对应外观如同纪念碑般的建筑立面,而在大型的固定玻璃窗下侧设有可开启的小窗,在窗内侧则设有个人阅览桌。
在这扇大窗户里,汇集了倚坐、观景、通过等多种人的“行为”,通过大小、开启方式、朝向各异的窗户汇集在一起,针对性地调节光照或通风。也就是说,“窗中之窗”让人与自然的多样“行为”共存在了一扇大窗户里面。
围绕室内采光中庭、有着圆形大开口的混凝土承重墙体,该墙体不仅营造了戏剧性的空间效果,还与核心筒共同负担了结构体的水平荷载。这样的圈形层级就如同俄罗斯套娃,体现出一种建筑中的建筑的意味。
如果不将窗本身与众多相邻的“行为”同时考虑,即更加宽阔地捕捉窗的概念的话,便无法真正感知窗的丰富意义,也就无从创作窗户。
通过将窗放置在众多“行为”关系的中心,便可从束缚事物于“部件”概念的“生产的逻辑”,转向体现相联事物价值的“经验的逻辑”之中,这样思考的目的,是要重新发现近代建筑理论中被严重低估的窗的价值。